目前分類:others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金馬奇幻影展—什麼片最恐怖? 

首次舉辦的「金馬奇幻影展」,想當然爾,會有恐怖片。

其中包含被選為影史最佳恐怖前三名的義大利片【坐立不安】(Suspiria,1977)。然而它的經典,真的是用尖刀挑開門鎖挑個老半天,或是只見一隻手來回刺殺受害者的老式畫面嗎?恐怕現代觀眾都要笑岔了氣吧!其實,除了把芭蕾學校變成巫婆聚會所的點子外,它最「驚人」的是導演達里奧阿基多從第一個鏡頭到影片結束,對光影、美術、構圖的華麗堅持,鏡頭裡的每個空間呈現、顏色運用更品味超群,到頭來就連假假的血都像一種調色。從這個角度出發,你會發覺它幾乎是影史最美的恐怖片,因而更顯變態。

文章標籤

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洛區(Ken Loach)獲得本屆坎城評審團獎的新作【天使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有點類似他之前的【尋找艾瑞克】,帶有濃厚的喜劇氣味,劇情描述本來渾渾噩噩的男主角為了讓剛出生的兒子,發誓要改頭換面,卻意外在「威士忌」上展現了不凡的「品味」,但他要怎麼利用對烈酒的敏銳來力挽狂瀾呢?如果電影的「置入行銷」可以做到像本片這麼理直氣壯(我不確定片中的威士忌是否真有此品牌,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和劇情緊密結合的程度),那就真的令人沒話講了。雖然是部喜劇,但這位充滿社會與政治意識的大師還是意有所指地點出蘇格蘭的經濟與社會問題,讓電影的肌理渾厚不少,依然不輕易妥協。

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t)在韓國作者導演洪尚秀(Hong Sangsoo)入圍今年坎城正式競賽的【愛,在他鄉】(In Another Country)扮演了三個身份不同但都叫做Anne的女子,在一個韓國海邊小鎮,與同批人發生了三個故事。相同的地點、人物,何以能翻出相似又相異的內容?其實就像電影的原理一樣,明明拍同一件事物,角度不同,看到的面向也就不一樣,本片不時突如其來一個伸縮鏡頭變化,似乎也在提醒我們這一點。洪尚秀最近常讓我聯想起「法國新浪潮」的大師們(尤其是侯麥),利用簡約的元素卻能講出人生的多重況味,有種苦澀的幽默。本片尤其值得所有想拍電影卻老把難題推給預算與技術的人借鏡。伊莎貝雨蓓今年也演了本屆焦點影人:菲律賓導演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的【人質】(Captured),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描述恐怖份子綁架一群外國人以要求贖金,堪稱曼多薩至今最政治性的作品,碰觸了菲國敏感的政治氣候外,也捕捉了種族、信仰的衝突,以及自然界、時間、空間對人類意志的磨砥。

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以【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揭開了二次戰後影響世界最劇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運動,除了帶領出費里尼等後輩大師,也讓好萊塢超級巨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對他欣賞不已,甚至不惜拋下如日中天的事業,雙宿雙飛,然而輿論卻不領情兩人的藝術結晶,一直到今年「視與聽」雜誌(Sight & Sound)十年一度的影史票選,兩人的代表作【義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終於超越【不設防城市】擠身影史百大之列,讓這部當年被緋聞詆毀的經典得到應有的地位。金馬影展今年特別推出數位修復的【義大利之旅】。眾所皆知英格麗褒曼為愛走天涯的傳奇,卻不見得理解羅塞里尼獨留【不設防城市】女主角安娜麥蘭妮(Anna Magnani)暗自垂淚的傷心,如果對照【英格麗褒曼vs. 安娜麥蘭妮】(Bergman & Magnani: The War of Volcanoes)這部用兩位女明星的電影演出與珍貴新聞資料片組合而成的另類紀錄片,應能理解這段震撼影史的三角戀情對彼此的電影生涯帶來什麼影響。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鬼店】(The Shining)為什麼又出籠了?原來是今年出現了一部瘋狂的紀錄片【鬼店之237號房】(Room 237)。前者早已被譽為影史最偉大的恐怖片,但原著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明明把鬧鬼的房間設定為217號房,大銀幕上卻赫然換了房號。紀錄片【鬼店之237號房】(Room 237)像是一本影迷大補帖,跟隨五個幾近走火入魔的「鬼店狂」的瘋狂研究,把【鬼店】徹頭徹尾抽絲剝繭,無論你接受或不接受他們的論點,都不得不承認這實在是一部令人不可自拔的經典,或許這才是更恐怖吧!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是英國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在「好萊塢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有趣的是無論英、美,都收編它為自己的影史十大影片,誰也不讓誰。飾演勞倫斯的彼得奧圖(Peter O’Toole)演出生動精彩,令人折服。大衛連和攝影師的合作無間,更把寬銀幕中的沙漠景象處理得美輪美奐、氣勢澎湃。在當時勇奪七座奧斯卡金像獎,被視為史詩電影的終極標竿,連雷利史考特都在被視為【異形】前傳的【普羅米修斯】裡特別向本片致敬。問世半世紀,金馬影展將推出最新的「50周年修復紀念版」,除了讓老影迷再次回味,新觀眾看過也會嘖嘖稱奇。

文章標籤

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萊塢巨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在1980年代有兩項驚人之舉:一個是演而優則導,處女作【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1980)就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另一個則是創辦了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

「日舞」(Sundance)這個名字來自勞勃瑞福和保羅紐曼(Paul Newman)主演的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中他所飾演的角色——日舞小子(Sundance Kid)。有趣的是,勞勃瑞福總是在大銀幕上扮演夢幻英雄與白馬王子,自己導演的電影卻時常帶有社會意識,辦的影展也與主流劃清界限,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的大本營,也是新銳導演的最佳舞台。

其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在美國猶他州舉辦的影展,影響力愈來愈大,影片規格也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引發對於「獨立」製片定義的爭論,也從美國本土擴張成國際競賽,【妙媳婦見公婆】(Junebug)、【偶然與你相遇】(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冰原之心】(Frozen River)、【珍愛人生】(Precious)、【冰封之心】(Winter's Bone)都是在「日舞」曝光後打開了知名度與能見度,甚至後來獲得奧斯卡提名。

今年贏得日舞影展國際競賽最佳影片的是【那年陽光燦爛】導演安德烈伍德(Andres Wood)的新作【在雲端上唱歌】(Violeta Went to Heaven)。這是關於智利新民謠運動之母薇歐蕾塔帕拉(Violeta Parra,1917-1967)的傳記電影,除了她採集民謠的足跡,還有傳奇的生平、愛情、以及和歐洲優越感與本土主義交手的經歷,激情澎湃,充滿爆發力。

美國本土的最佳影片則由班柴特林(Benh Zeitlin)執導的【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獲得,這部片非常奇特,以紐奧良為背景,主角是個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黑人女孩,在充滿魔幻寫實的氛圍中,面對天災人禍、生離死別,全片的音樂與畫面都很震撼,小女孩活靈活現的演出更是畫龍點睛。在日舞掄元後,直接保送進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又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金攝影機獎(相當於最佳新導演)等四座獎項的高度肯定。

文章標籤

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1935-2012)最早被介紹到台灣,是在1984年的金馬影展。當時被視為新銳的他,其實早已出現足可傳世的代表作。只是我們之前看不到、不知道罷了!

1935年出生的安哲羅普洛斯,在雅典大學讀的是法律,後來赴巴黎索邦大學讀了一年文學,但一心想拍電影,好不容易也進了法國高等電影學院(IDHEC)窄門,卻因為跟老師鬧翻而決定離開。回國後,為希臘「民主報」寫了三年影評,但這家報社後來被軍政府勒令關門。至於他的導演生涯,原本預計在1965年就可能開始,但這部類似披頭四《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的電影卻因為跟製片理念不合,始終未能完成。於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重構》(Reconstruction)直到1970年才問世。

好事多磨。不只是他繞了好大一圈的電影路,也包括我們對他的認識。當他在七0年代以《三六年的歲月》(Days of '36)、《流浪藝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1975)、《獵人》(The Hunters,1977)這三部曲崛起於柏林、坎城時,他對我們還是個全然的陌生人。不像今天,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邀各國名導票選影史十大,許鞍華、關錦鵬、是枝裕和……不約而同都選了《流浪藝人》。而「金馬」也是到了1984年才終於引進他1980就已在威尼斯得獎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文章標籤

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